固态硬盘选购指南 & 原理分析
Copyright
本文在 CC BY-NC-ND 4.0 协议及 The Star And Thank Author License 协议下提供,附加条款亦有可能使用。如需使用本文内容需通过合理方式预先通知本人。
写在前面
一日,本人观看洛谷文章,偶见一文,其介绍固态硬盘之选购,然此文较为陈旧,难于当今科技发展之势同步,其攻略指示能力亦有所减损,故在此敝人再写一文,希望各位喜欢,对各位固态硬盘购买有所帮助。
由于那篇文章作者已经难以通过洛谷私信等方式联系,故未取得其授权。但此文与那篇文章除话题相似外并无相似之处,并且不会引用上篇文章内容,所以应该不太算是侵犯了上面作者的版权。
那篇文章的作者:https://www.luogu.com.cn/user/127722。
(真正的)写在前面
现在存储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迅猛,很可能几年前头头是道的文章现在已经完全失去其参考价值,所以在最后提供的建议以及写的当今的情况并不能长久有效
梳理一下历史
总体上存储设备(外存储器)经历了由软盘及软盘驱动器(FDD,Floppy Disk Drive)到机械硬盘(HDD,Hard Disk Drive,硬盘驱动器)再到固态硬盘(SSD,Solid State Drive)的进化。每一代存储设备的更新都象征着存储密度、存储效率、存储可靠性的提升,以及单位存储空间价格的降低。
如果不太认同本人的观点,[这个云剪切板]()中本人陈述了本人拥有此观点的原因。
在容量上,存储器经历了由软盘的 1.44MB 到早期机械硬盘的 40GB 至 160GB,再到现在 TB 级别的机械和固态硬盘遍地都是的情况。所以十年前拿个 120GB 以下的固态硬盘装个系统,其他全扔机械里头的做法显然不适用。目前对于大多数一般用户(数据量小于 512GB),都可以选择靠谱的固态硬盘来完成所有任务。笔电用户更是如此(机械装在笔电里面会很灵车)。SSD 物理占用空间小、性能优越、没有声音都是机械无法比拟的优点。
原理介绍
此处介绍原理,若不感兴趣可直接跳过。
SSD 的主体由主控芯片、闪存颗粒以及可能存在的缓存(内存)颗粒组成。
闪存颗粒
叠甲:本内容仅适用于一般闪存颗粒,对于英特尔和镁光的黑科技 3D-XPoint 即傲腾之类的不适用。 闪存颗粒其实底层上是以 bit 为单位存储数据的,用存储在特定位置的电子的多少来表达这一位/几位存储的数据。具体原理可自行百度。不同厂家的实现略有不同。
这样的原理,使得需要有一层物质将电极和存储电子的层隔开,使其在特定的外加电流下改变内部电子数,但在撤去外部电流下保持绝缘。这一层物质会随着不断地使用而变得越来越薄,用到一定程度,已经无法区分不同电平时这个单元就废了。所以说,SLC、MLC、TLC、QLC、PLC就是使一个单元可以存储不同 bit 的数据。一个单元存储的数据越多,其所需要表达的电平就越复杂(SLC 只有
理论上来说,每种颗粒的寿命如下:
- SLC
90000 + P/E - MLC
10000 P/E 左右 - eMLC(MLC 企业版)
30000 P/E左右 - TLC
3000 P/E 左右 - QLC
1000 - P/E
那么必然有人要问:现在的固态硬盘大多为 TLC,那是不是我只要将创建一个文件、删除一个文件一次进行
显然不是。在主控芯片的部分有答案。
主控芯片
通俗的讲,主控就是实现文件读出和写入的操作的一个部件。但是实际上其功能远不止这些。
再次叠甲:虽然 U 盘本质和 SSD 是一样的,但是不是所有的 U 盘主控都能做到下面的内容。换言之,刚刚的操作会将比较差的 U 盘写坏。
Tips:下文中的“块”与“单元”不等价,望周知。
众所周知,
4 KB 一般是一个块的大小。一个1 B 的文件在大多数硬盘中也会占据4 KB 空间,不信随便找个本地文件看下属性。
上面的问题。那个单元一般不会 GG,因为主控的实现。
在实际操作过程中,主控如果发现了这样的熊孩子行为,会实现这样的过程:比如第一次,将文件写入第一个块,第二次写入第二个块,以此类推,以避免一个块磨损过多(否则可能一个硬盘已经写废了,但是最后一个块没动过一次)。大多数主控,甚至在盘快要被写满的过程中再进行这样的操作,也可以通过迁移此前的冷数据,使得对不同块的磨损也尽量一致。
除此之外,主控还起着维护分区表、文件表、优化性能的作用。
内存颗粒(缓存颗粒)
这里指的是 DRAM 颗粒(就是内存条上的颗粒),不是闪存颗粒(NAND)。
首先辟个谣,内存颗粒主要放的是文件和分区表的备份,所以一般有缓盘中内存和闪存比基本严格控制在
选购原则
部分人认为 SLC 和 MLC 就是好,QLC 就是垃圾。但这个观点其实不太对。
刚刚是说前面两者的耐久非常非常好,但是这是在“理论情况下”。实际上,SSD 挂了
推荐
经历了达墨跑路事件,我们显然应当更加意识到买靠谱的固态硬盘的重要性。这里给几个建议:
- 除非是极限用户,否则没必要买旗舰型号。买中高端型号就好了。
- 对于 SSD 的厂家,建议原厂厂家,稳定性一般比较好。
- 建议买全新盘。
- 最好还是买 TLC 盘。目前 QLC 还不够成熟。